专业的编程技术博客社区

网站首页 > 博客文章 正文

边缘计算网关的实现原理和技术特点-网关的实现原理

baijin 2025-07-14 12:24:59 博客文章 2 ℃ 0 评论

网关的实现原理

2.1网关的软硬件功能架构说明:

上图中:

1)网关基础软硬件平台,包含:

系统硬件:

CPU、RAM/ROM,存储设备(eMMC、HHD、SHD等)、显示接口(VGA、HDMI等)、各种通信接口(LAN、RS232/485、CAN、4G/5G、WIFI、Lora、HPLC等)、各种电气IO接口(AI、AO、DI、DO)。

系统软件:

操作系统(Linux及其它如Vxworks、RTOS等)。

接口驱动:

支持上述硬件接口的各类设备驱动程序。

2)网关应用支撑软件平台,包含:

网关配置定义:

对网关的应用功能,进行的配置,使之满足现场应用的实际需求,例如通道参数、规约类型等。

协议解析功能及协议库:

协议解析及协议库,是网关最重要的功能,具备海量的成熟协议库,才能在各种现场完美适配既有设备,即连即通。需要说明的是,视频功能的整合,也是网关的重要功能,视频流,其实也是特殊的协议(主要是RTSP/RTMP、Onvif、GB28181、SIP-B、H.264/H.265),与常规协议并无不同。

内存数据库:

内存数据库是网关解析协议,形成数据后的中转枢纽。内存数据库汇聚了所有通道完整的数据集合,并提供数据引用索引,供转发、新协议开发、本地智慧化应用的数据交互功能。

数据处理、计算及联动:

网关本身提供了基础的、经过解析之后的数据处理能力,比如有效值、线性转换、报警、表达式计算、及多数据源联动功能,包括既有数据基本处理的定义、基于表达式的数据处理定义、基于IEC61131的软PLC定义,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现场的配置完成。

二次开发编程接口:

提供基于C、Java、Python、IEC61131编程接口,可以直接对网关的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写入写出编程,实现与具体的协议类型和通信通道解耦。

3)网关应用功能,包括:

应用协议的部署与运行控制:

针对不同的现场设备,网关可以做灵活的协议和通道配置,网关的主控程序负责整个解析、处理、转发、数据监视的运行。在外部看来,一个配置好的网关,其满足现场的应用功能,随着加电系统启动,直接运行;如需改动,直接使用配置工具配置、下载、重启系统即可。

数据的整合、汇聚与上传:

经过解析的协议数据,存放在网关实时数据库中,网关可以按协议库中已有的协议格式,重新定义指定协议的组包格式,通过协议转发或上传;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形成新的协议格式,与远方中心进行协议级别的通信。

就地/远程维护:

网关实现就地/远方的维护、数据查看、诊断、参数上下载等功能。

本地应用功能的部署与扩展:

边缘计算的功能可以随着用户的需求不断扩展,通过网关提供的SDK进

行开发、下装并运行。网关的处理逻辑和数据流,如下图所示:

2.2网关的协议解析原理

网关的协议解析原理,如下图所示:

网关以内存实时数据库为核心,处理逻辑通道的协议,协议处理并不关心数据来自于怎样的物理通道。在这样的模式中,网关能够灵活地定义南北向通道,任何类型的物理通道都可以定义为南向或北向通道,只要能够与对端的设备或系统建立起相匹配通信模式,无论是主从(Master-Slave)模式,或是阅发布(Sibscribe-Publish)模式,还是提供者(Provider)和消费者(Custom)模式,网关都能完成应用需要的南北向通信功能。

2.3网关的协议库及扩展

目前网关支持各种国际标准、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厂家标准、产品标准等各类协议超过三百种;涵盖电力、水务水利、石油石化、轨道交通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、PLC等各

类设备协议接入;网关同时支持视频图像的处理,包含RTSP/RTMP、Onvif、GB28181、SIP-B、H.264/H.265播放等协议。为满足物联网的快速发展,网关支持MQTT、ICE等协议与云端对接。通过网关附带的协议开发框架和案例,可以以C语言快速定制新的协议,解析数据进入内存实时数据库,供其他协议引用。一旦完成新协议开发,后期只需通过配置,就能够实现规约功能。

除了在协议开发框架内完成新协议开发外,网关也提供实时数据库接口,相关的新协议开发以及网关智能应用功能,可以通过C、Java、Python及IEC 61131软PLC功能完成。

Tags:
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

欢迎 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